焦慮個不停?這裡有11個結合心理學技巧的緩解小配方
一不小心焦慮起來,似乎沒完沒了。想放鬆,卻怎麼也鬆不了;事情還沒發生,腦海中卻已經上演好幾齣大戲,無疑都是 bad ending 。
你努力過了,深呼吸、找人說話、分散注意力,但有時並不見得奏效,甚至讓人更加抓狂。
以下這些方法結合了心理學概念,是焦慮來時可以嘗試的溫柔對策。適用於各種類型的焦慮,而且很簡單,自己一人就能獨力完成。
1. 寫日記,比告訴自己別想更有用
很多人會說:「不要想太多。」但其實,我們的腦袋無法不去想某件事,就像白熊效應,讓你不要去想白熊,白熊在你的想像中反而會變得更清晰。
不是壓抑自己不去想,相反地,就是要想、自由地書寫,讓你的念頭流到紙上,把糾結成團的思緒梳理清楚。
當你一句一句寫下來,會發現其實讓你感到焦慮的,可能只有一兩點。而且焦慮時,大腦很容易放大危險、誤判情境,把小事想成災難。
當這些想法被你放在紙上,用第三人稱視角去看,你可能會因此感到驚訝:「這件事哪有嚴重到毀掉我的人生?」
這就是日記能幫你做到的──
看見某些焦慮的荒謬、誇張之處,與念頭拉開距離,發現它只是念頭,不一定是事實。
- 👉 推薦 溫度日記 - 手繪風的私密日誌本
- 📝 延伸閱讀: 焦慮怎麼辦?這 7 個日記引導句,幫你重拾內心安定
2. 五感安撫
它是一種透過感官來緩和情緒的小方法。
觀看讓你感到平靜的景物,像是窗外的光影、雲的移動;
聆聽讓你放鬆的歌曲、白噪音;
聞喜歡的香味,如香氛、衣服殘留的洗衣香,或剛泡好的熱茶;
觸摸桌面的紋理、溫熱的杯子、紓壓的捏捏小物;
還有,品嚐美味的食物。
焦慮大多來自對未來的想像,而感官只存在於現在。
所以當焦慮再度浮現時,不妨讓感官把你的注意力帶回到此時此刻。
3. 進入心流、做能讓你專心投入的事
很多人焦慮時會滑手機來分散注意,但這種「分心」往往只是麻痺情緒,並在之後得到反噬,讓人感到空虛。
整理房間、佈置角落、做手作、備料、烹飪、洗碗、玩樂器、打遊戲 …… 當你全心全意投入某件你喜歡做的事時,大腦就不再你一言我一句,而是安靜地享受當下。
這就是心流。
進入心流時,那種「我主導一切」的穩定感,也會取代焦慮所帶來的無力與混亂。
這些活動,跟滑手機最大的不同在於:它們能讓你主動地,專注在一件事上,並且多半能帶來成就感(滑手機則是被動地接受刺激)。
焦慮通常無法被壓抑,但是可以被溫柔地引導到別的地方去。
而它作為急於保護你的朋友,這也是比較善待這個情緒、善待自己的一種方式。
4. 做些小事,快速重拾主導權
比如收拾環境,把桌子擦一遍,把東西排列整齊,把散落的文件分門別類,把垃圾裝進袋子裡拿去扔。
焦慮不是單純的壞情緒,而是預期到未來有危險,但現在無能為力。
比如:
- 等待面試結果,卻什麼都做不了
- 想像某件事可能失敗,但又還沒發生
- 手上事情一堆,不知從何開始
這一切讓你感到很失控。
而做些隨手就能完成的小事,能幫你快速重拾主導權。
💡 為什麼是「小事」?
因為當人焦慮時,大腦會變得遲鈍,如果要做太困難的事,反而可能更焦慮。而小事很容易做到,對重啟行動力很有效。
5. 養成記錄成就感的習慣,打造「心理存摺」
焦慮總是會讓人選擇性忽略自己做得好的部分。
「我怎麼總是搞砸?」
「我是不是很沒用?」
「我想我永遠都做不好 … 」
可這其實是不對,你的大腦出現了思考偏誤。
而當你寫下每天完成的、讓你有成就感的事,你的注意力就會從「消極恐慌」轉向「我其實做到了什麼」,讓你更有安全感。
長久下來,就是在打造「心理存摺」,一筆一筆累積你對自己的信任。
當你再次低落、焦躁、覺得什麼都做不好時,翻一翻這些紀錄,就能提醒自己:「我是一個很棒的人!」
6. 意識到「未來其實並不存在」
我們總是在擔憂未來。
「會不會失敗?」
「會不會後悔?」
「會不會來不及?」
可事實是:未來不是想出來的,是一步步過出來的。
未來不是一個現成的東西,而是由無數個「現在」去拼起來的。
比起反覆焦慮時光,做些更務實的事,至少就能確定,每一天都有一點點、一點點積極的改變。
當累積夠了,自然會離你的理想更近一些。
7. 意識到「其實沒有失敗」
可能是從小就被灌輸了「不能失敗」的觀念,於是在行動前,就忍不住一通胡思亂想。
可其實,這世界沒有什麼失敗,只有「成功」和「得到經驗」。
如果成功了,那很好;
如果沒有,那你也一定學到了什麼,總之比原本的自己,多了一些經驗值。
生活很像在打一場看不到終點的遊戲。
每闖過一個關卡,後頭還有無數等著被解鎖的挑戰,有時是機會,有時是命運。
而我們也在過程中,為自己打下一個又一個里程碑。
8. 寫下提醒語,自我安撫
焦慮發作時,大腦的理性(前額葉皮質)暫時下線,而情緒(杏仁核)接手主控。
人的想法會變得極端、貶低自己,彷彿惡魔在耳邊低語。
這時候其實不適合硬想答案。
最好平時就準備好穩定內心的提醒語,可以是你平時寫的日記、抄的語錄。
就像在火場裡看不清方向,但地上已經貼好螢光指引,只要跟著走,就能安全撤離。
提醒語就是這種指引。
把它存在你的溫度日記裡,焦慮浮現時就默念一遍。
不慌,這個安全繩會慢慢幫你拉回來。
- 📝 延伸閱讀: 焦慮時,看看這些文字:給你柔軟亦強大的心理暗示
9. 有意識地控制資訊流入
尤其是社群媒體,它們不斷推送新資訊和爭議話題,讓我們的腦袋始終無法休息。
另一方面,在滑社群時,也很容易不自覺地與他人比較。
生活是毛片,而我們看到的,卻是別人的剪輯成果。
即使知道如此,還是控制不住對比的念頭,進而產生「我落後了」的焦慮。
一刀切可能太困難,不過我們還是有選擇的。
可以每天限定幾個時間點看社群(例如午休時),平時就關掉通知;
也可以只看固定幾個你想關注的帳號,而不是演算法推送什麼就看什麼。
這麼做不是逼自己戒掉,而是重新掌握主導權:
是你決定,你願意讓什麼東西,進入你的腦袋。
10. 學會課題分離,專注自己能做的
有時候,焦慮來自於我們「太想控制我們沒辦法控制的事」:
「同事對我很冷淡,是不是不喜歡我?」
「對方不回我訊息,是不是我做錯什麼?」
「我今天面試表現不夠好,是不是沒希望了?」
這些念頭很自然,因為我們都很在意、有渴望得到的東西。但也很容易陷進無力感。
我們能做的,其實只有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。
我有沒有用心表達?有沒有真誠對待一切?接下來還能做哪些努力?
這些,才是屬於自己的課題。
焦慮很難完全消失,但當你分清了什麼事可以先放下,就能用更清醒的視角,平靜地去面對。
11. 動一動身體,甩掉焦慮
當你的腦袋已經快要爆炸了,卻又停不下來時,那就動一動身體吧!
如果覺得運動有點無聊,也可以換個方式,選一些「能動起來,但不太枯燥」的活動,比方說:
.去沒去過的街區散步或隨意逛逛
.放喜歡的歌,在房間裡自由搖擺或跳舞
.帶著娃娃去慢跑,跑不同的地方、探索新路線,然後幫它拍旅行照
.YouTube 有各式各樣的簡易運動教學,像是基礎芭蕾、太極拳、律動練習,挑自己喜歡的嘗試
.爬山、健行、城市尋寶、密室逃脫等有趣的體驗
不求流汗或燃脂,只是換個呼吸節奏。
怎麼動很彈性,最重要的是:你喜歡,並且能玩得很開心。
我們總想快點好起來,但心不是說放鬆就能鬆的。
雖然沒有哪個方法能保證焦慮立刻消失,但這些背後蘊含的心理學概念與實證技巧,可以陪你慢慢穩下來。
你最有感的是哪一個呢?
願你在每次不安來襲時,都能記得:你不是無計可施的,你有很多選擇。
有時候,只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念頭,就能讓自己好過很多。